中国史書の倭と日本(原文比較)


1 概要・所在

史書名 倭関係記事 日本関係記事
漢書 樂浪海中有倭人 分爲百餘國 以歳時來獻見云 -
後漢書

倭在韓東南大海中 依山島爲居 凡百餘國 自武帝滅朝鮮 使驛通於漢者三十許國 國皆稱王 丗丗傳統 樂浪郡徼 去其國萬二千里 去其西北界拘邪韓國七千餘里 其地大較在會稽東冶之東 與朱崖 儋耳相近 故其法俗多同
(翰苑所引)
後漢書曰 倭在朝東南大海中 依山島居 凡百餘國 自武帝滅朝鮮 使譯通漢於者州餘國 稱王 其大倭王治邦臺 樂浪郡徼 去其國万二千里 甚地大較在會稽東 与珠雀儋耳相近

-
『三国志』
魏書
倭人在帶方東南大海之中 依山島爲國邑 舊百餘國 漢時有朝見者 今使譯所通三十國
自郡至女王國萬二千餘里
計其道里 當在會稽 東治之東
(翰苑所引)
魏志曰 倭人在帶方東南 炙問倭地 絶在海中洲島之山 或絶或連 周旋可五千餘里 四面倶[扌弖]海 自營州東南 經新羅 至其國也
 
-
魏略

(漢書 地理志 顔師古注)
魏畧云 倭在帶方東南大海中 依山島爲國 度海千里復有國 皆倭種

-
廣志 - -
晉書 倭人在帯方東南大海中 依山島爲國 地多山林 無良田 食海物 舊有百餘小國相接 至魏時 有三十國通好
計其道里 當會稽東冶之東
-
宋書 倭國在高驪東南大海中 丗修貢職 -
南齊書 倭國在帶方東南大海島中 -
梁書 去帶方萬二千餘里 大抵在會稽之東 相去絶遠 -
南史 倭國其先所出及所在 事詳北史 -
北史 倭國 在百濟新羅東南 水陸三千里 於大海中依山島而居 魏時 譯通中國 三十餘國 皆稱子
云去樂浪郡境及帶方郡並一萬二千里 在會稽東 與儋耳相近
-
隋書 俀國 在百濟新羅東南 水陸三千里 於大海之中依山島而居 魏時 譯通中國 三十餘國 皆自稱王
古云去樂浪郡境及帶方郡並一萬二千里 在會稽之東 與儋耳相近
-
舊唐書 去京師一萬四千里 在新羅東南大海中 依山島而居 -
新唐書 - 去京師萬四千里 直新羅東南 在海中 島而居
通典 倭 自後漢通焉 在帶方東南大海中 依山島爲居 凡百餘國 -
唐會要 在新羅東南 居大海之中 -


行程・行路

史書名 倭関係記事 日本関係記事
漢書 - -
後漢書 - -
『三国志』
魏書
從郡至倭 循海岸水行 歴韓國 乍南乍東 到其北岸狗邪韓國 七千餘里 始度一海 千餘里至對海國・・・所居絶島 方可四百餘里・・・乘船南北市糴 又南渡一海千餘里 名曰瀚海 至一大國・・・方可三百里・・・亦南北市糴 又渡一海 千餘里至末盧國・・・東南陸行五百里 到伊都國・・・丗有王 皆統屬女王國 郡使往來常所駐 東南至奴國百里・・・東行至不彌國百里・・・南至投馬國 水行二十日・・・南至邪馬壹國 女王之所都 水行十日陸行一月 -
魏略 (翰苑所引)
魏略曰 従帶方至倭 循海岸水行 暦韓國 到拘耶韓国七十餘里 始度一海 千餘里至對馬國
・・・南北布糴 南度海至一支國・・・地方三百里 又度海千餘里 至末盧國・・・東南五東里 到伊都國・・・其國王皆屬王女也
-
廣志 (翰苑所引)
廣志曰 倭國東南陸行五百里 到伊都國 又南至邪馬嘉国
-
晉書 - -
宋書 - -
南齊書 - -
梁書 從帶方至倭 循海水行 歴韓國 乍東乍南 七千餘里始度一海 海闊千餘里 名瀚海 至一支國 又度一海千餘里 名未盧國 又東南陸行五百里 至伊都國 又東南行百里 至奴國 又東行百里 至不彌國 又南水行二十日 至投馬國 又南水行十日陸行一月日 至祁馬臺国 即倭王所居 -
南史 - -
北史 計從帶方至倭國 循海水行 歴朝鮮國 乍南乍東 七千餘里 始度一海 又南千餘里度一海 濶千餘里名瀚海 至一支國 又度一海千餘里 名末盧國 又東南陸行五百里 至伊都國 又東南百里至奴國 又東行百里至不彌國 又南水行二十日至投馬國 又南水行十日陸行一月 至邪馬臺国 即俀王所都
大業三年・・・明年 上遣文林郎裴世淸使倭國 度百濟 行至竹島 南望耽羅國 經都斯麻國 迥在大海中 又東至一支國 又至竹斯國 又東至秦王國 其人同於華夏 以爲夷洲 疑不能明也 又經十餘國 達於海岸 自竹斯國以東 皆附庸於俀 俀王遣小徳阿輩臺 從數百人 設儀仗 鳴鼓角來迎 後十日 又遣大禮哥多毘 從二百餘騎郊勞 既至彼都・・・
-
隋書 大業三年・・・明年 上遣文林郎裴淸使於俀国 度百濟 行至竹島 南望[身冉]羅國 經都斯麻國 迥在大海中 又東至一支國 又至竹斯國 又東至秦王國 其人同於華夏 以爲夷洲 疑不能明也 又經十餘國 達於海岸 自竹斯國以東 皆附庸於俀 俀王遣小徳阿軰臺 從數百人 設儀仗 鳴鼓角來迎 後十日 又遣大禮哥多毘 從二百餘騎郊勞 既至彼都 其王與淸相見 大悦曰・・・我夷人 僻在海隅 不聞禮義 是以稽留境内 不即相見 -
舊唐書 - -
新唐書 - -
通典 隋文帝開皇二十年・・・明年 帝遣文林郎裴淸使於倭國 渡百濟 東至一支國 又至竹斯國 又東至秦王國 其人同於華夏 以爲夷洲 疑不能明也 又經十餘國 達於海岸 自竹斯以東 皆附庸於倭 淸將至 王遣小徳阿軰臺 從數百人 設儀仗 鳴鼓角來迎 又遣大禮歌多毘 從二百餘騎郊勞 既至彼都 -
唐會要 - -


3 地理・地形

史書名 倭関係記事 日本関係記事
漢書 - -
後漢書 建武中元二年 倭奴國奉貢朝賀 使人自稱大夫 倭國之極南界也 自女王國東度海千餘里至拘奴國 雖皆倭種 而不屬女王 -
『三国志』
魏書
次有奴國 此女王境界所盡 其南有狗奴國 男子爲王 其官有狗古智卑狗 不屬女王
計其道里 當在會稽東治之東
女王國東渡海千餘里 復有國 皆倭種
・・・參問倭地 絶在海中洲島之上 或絶或連 周旋可五千餘里
(翰苑所引)
魏志曰 倭人在帶方東南 炙問倭地 絶在海中洲島之山 或絶或連 周旋可五千餘里 四面倶[扌弖]海
-
魏略

(漢書 地理志 顔師古注)
魏畧云 倭在帶方東南大海中 依山島爲國 度海千里復有國 皆倭種
(翰苑所引)
魏略曰 女王之南 又有狗奴國 女男子爲王 其官曰拘右智卑狗 不屬女王也

-
廣志

(翰苑所引)
百女國以北 其戸數道里 可得略載 次斯馬國 次巴百支國 次伊邪國

-
晉書 - -
宋書 東征毛人五十五國 西服衆夷六十六國 渡平海北九十五國・・・
(翰苑所引)
宋書曰・・・順帝時 遣使上表云 自昔祢 東征毛人五十五國 西服衆夷六 渡平海北九十五國
-
南齊書 - -
梁書 文身國 在倭國東北七千餘里 
大漢國 在文身國東五千餘里・・・
扶桑在大漢國東二萬餘里 地在中國之東 其土多扶桑木 故以爲名
-
南史 東征毛人五十五國 西服衆夷六十六國 陵平海北九十五國・・・
文身國在倭東北七千餘里
大漢國在文身國東五千餘里
扶桑在大漢國東二萬餘里 地在中國之東 其土多扶桑木 故以爲名
-
北史 其國境東西五月行 南北三月行 各至於海 其地勢東高西下 -
隋書 其國境東西五月行 南北三月行 各至於海 其地勢東高西下
有阿蘇山 其石無故火起接天者 俗以爲異 因行禱祭
-
舊唐書 依山島而居 東西五月行 南北三月行・・・四面小島五十餘國 皆附屬焉 以其國在日邊 故以日本爲名 
其國界東西南北各數千里 西界南界咸至大海 東界北界有大山爲限 山外即毛人之國
新唐書 - 島而居 東西五月行 南北三月行・・・左右小島五十餘・・・
使者與蝦[虫夷]人偕朝 蝦[虫夷]亦居海島中・・・

使者自言 國近日所出 以爲名
妄夸其國都方數千里 南西盡海 東北限大山 其外即毛人云
通典 去遼東萬二千里 在百濟 新羅東南 其國界東西五月行 南北三月行 各至於海 太較在會稽閩川之東 亦與朱崖儋耳相近 -
唐會要 倭國東海嶼中野人 有耶古 波耶 多尼三國 皆附庸於倭 北限大海 西北接百濟 正北抵新羅 南與越州相接 -


4 国名

史書名 倭関係記事 日本関係記事
漢書 (注)
如淳曰 如墨委面 在帶方東南万里 臣瓚曰 倭是國名 不謂用墨故謂之委也 師古曰 如淳云 如墨委面 蓋音委字耳 此音非也 倭音一戈反 今猶有倭國
-
後漢書 其大倭王居邪馬臺國【案今名邪摩惟音之訛也】
建武中元二年 倭奴國奉貢朝賀 使人自稱大夫 倭國之極南界也 光武賜以印綬 安帝永初元年 倭國王帥升等獻生口百六十人願請見
(翰苑所引)
後漢書曰 安帝永初元年 有倭面上國王師升至
後漢書 光武中元年二 倭國奉貢朝賀 使人自稱大夫 光武賜以印綬 安帝初元年 倭王師升等獻生口百六十
-
『三国志』
魏書
南至邪馬壹國 女王之所都 水行十日 陸行一月 -
魏略

(翰苑所引)
魏略曰 従帶方至倭・・・其國王皆屬王女也
魏略曰 女王之南 又有狗奴國 女男子爲王 其官曰拘右智卑狗 不屬女王也

-
廣志

(翰苑所引)
廣志曰 倭國東南陸行五百里 到伊都國 又南至邪馬嘉國 百女國以北 其戸數道里 可得略載

-
晉書 - -
宋書 倭國在高驪東南大海中 丗修貢職
(翰苑所引)
宋書曰 永初中 倭國有王・・・讃死 弟珎立 自稱使持節都督安東大將軍 倭國王
-
南齊書 倭國在帶方東南大海島中 -
梁書 倭者 自云太白之後・・・從帶方至倭 循海水行 歴韓國 乍東乍南 七千餘里・・・又南水行十日 陸行一月日 至祁馬臺國 即倭王所居
漢靈帝光和中 倭國亂 相攻伐歴年 乃共立一女子卑彌呼爲王
-
南史 倭國其先所出及所在 事詳北史 -
北史 倭國・・・其國境東西五月行南北三月行 各至於海 其地勢東高西下 居於邪摩堆 則魏志所謂邪馬臺者也
南水行二十日至投馬國 又南水行十日陸行一月 至邪馬臺国 即俀王所都
安帝時 又遣朝貢 謂之俀奴國
-
隋書 俀國・・・其地勢東高西下 都於邪靡堆 則魏志所謂邪馬臺者也
安帝時 又遣使朝貢 謂之俀奴國
-
舊唐書 倭國者古倭奴國也 日本國者倭國之別種也 以其國在日邊 故以日本爲名 或曰 倭國自惡其名不雅改爲日本 或云 日本舊小國併倭國之地 其人入朝者多自矜大不以實對 故中國疑焉 又云 其國界東西南北各數千里 西界南界咸至大海 東界北界有大山爲限 山外即毛人之國
新唐書 - 日夲古倭奴也
後稍習夏音 惡倭名更號日夲 使者自言 國近日所出以爲名 或云 日夲乃小國爲倭所并故冒其號 使者不以情故疑焉
通典 光武中元二年 倭奴国奉貢朝賀 使人自稱大夫 倭國之極南界也 安帝永初元年 倭面土國王師升等獻生口
(松下見林『異称日本伝』所載)
光武中元二年 倭奴国奉貢朝賀 使人自稱大夫 倭國之極南界也 安帝永初元年 倭面土地王師升等獻生口
(唐類凾所載)
光武中元二年 倭奴国奉朝貢賀 使人自稱大夫 倭國之極南界也 安帝永初元年 倭國土地王師升等獻生口
倭一名日夲 自云 國在日邊故以爲稱
-
唐會要 古倭奴國也 日本倭國之別種 以其國在日邊 故以日本國爲名


朝貢・通交

史書名 倭関係記事 日本関係記事
漢書 樂浪海中有倭人 分爲百餘國 以歳時來獻見云
(翰苑所引)
漢書地志曰 夫餘樂浪海中有倭人 分為百餘國 以歳時獻見
-
後漢書 凡百餘國 自武帝滅朝鮮 使驛通於漢者三十許國 國皆稱王 丗丗傳統
建武中元二年 倭奴國奉貢朝賀 使人自稱大夫 倭國之極南界也 光武賜以印綬 安帝永初元年 倭國王帥升等獻生口百六十人願請見
(翰苑所引)
後漢書曰 倭在朝東南大海中 依山島居 凡百餘國 自武帝滅朝鮮 使譯通漢於者州餘國 稱王
後漢書曰 安帝永初元年 有倭面上國王師升至
後漢書 光武中元年二 倭國奉貢朝賀 使人自稱大夫 光武賜以印綬 安帝初元年 倭王師升等獻生口百六十
-
『三国志』
魏書
舊百餘國 漢時有朝見者 今使譯所通三十國
景初二年六月 倭女王遣大夫難升米等詣郡 求詣天子朝獻 太守劉夏遣吏將送詣京都 其年十二月 詔書報倭女王曰 制詔親魏倭王卑彌呼・・・今以汝爲親魏倭王 假金印紫綬 装封付帶方太守假授汝 其綏撫種人 勉爲孝順 汝來使難升米 牛利渉遠 道路勤勞 今以難升米爲率善中郎將 牛利爲率善校尉 假銀印靑綬 引見勞賜遣還・・・又特賜汝紺地句文錦三匹 細班華罽五張 白絹五十匹 金八兩 五尺刀二口 銅鏡百枚 真珠 鈆丹各五十斤 皆装封付難升米 牛利還到録受 悉可以示汝國中人 使知國家哀汝 故鄭重賜汝好物也
正始元年 太守弓遵遣建中校尉梯儁等奉詔書印綬詣倭國 拝假倭王 并齎詔賜金帛錦罽刀鏡釆物 倭王因使上表荅謝詔恩 其四年 倭王復遣使大夫伊聲耆 掖邪拘等八人 上獻生口 倭錦 絳靑縑 緜衣 帛布 丹木 [犭付] 短弓矢 掖邪狗等壹拜率善中郎將印綬 其六年 詔賜倭難升米黄幢 付郡假授 其八年 太守王頎到官 倭女王卑彌呼與狗奴國男王卑彌弓呼素不和 遣倭載斯 烏越等詣郡相攻擊状 遣塞曹掾史張政等因齎詔書 黄幢 拜假難升米爲檄告喩之 卑彌呼以死・・・復立卑彌呼宗女壹與 年十三爲王 國中遂定 政等以檄告喩壹與 壹與遣倭大夫率善中郎將掖邪狗等二十人送政等還 因詣臺 獻上男女生口三十人 貢白珠五千 孔靑大句珠二枚 異文雜錦二十匹
(翰苑所引)槐志曰 景初三年 倭女王遣大夫難升未利等 獻男生口四人 女生六人 布二疋二尺 詔以爲新魏倭王 假金印紫綬 正始四年 倭王復遣大夫伊聲耆掖邪拘等八人 上獻生口也
-
魏略 - -
廣志 - -
晉書 舊有百餘小國相接 至魏時 有三十國通好
宣帝之平公孫氏也 其女王遣使至帯方朝見 其後貢聘不絶 及文帝作相 又數至 泰始初 遣使重譯入貢
-
宋書

丗修貢職 高祖永初二年 詔曰 倭讃萬里修貢 遠誠宜甄 可賜除授 太祖元嘉二年 讃又遣司馬曹達奉表獻方物 讃死 弟珍立 遣使貢獻 自稱使持節 都督倭百濟新羅任那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安東大將軍倭國王 表求除正 詔除安東將軍倭國王 珍又求除正倭隋等十三人 平西征虜冠軍輔國將軍號 詔竝聽 二十年 倭國王濟遣使奉獻 復以爲安東將軍倭國王 二十八年 加使持節都督倭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安東將軍如故 并除所上二十三人軍郡 濟死丗子興遣使貢献 丗祖大明六年 詔曰 倭王丗子興 奕丗載忠 作藩外海 稟化寧境 恭修貢職 新嗣邊業 宜授爵號 可安東將軍倭國王 興死弟武立 自稱使持節都督倭百濟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七國諸軍事安東大將軍倭國王・・・順帝昇明二年 遣使上表曰・・・詔除武使持節都督倭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安東大將軍倭王
(翰苑所引)
順帝時 遣使上表・・・

-
南齊書

建元元年 進新除使持節都督倭新羅任那加羅秦韓六國諸軍事安東大將軍倭王 武號爲鎭東大將軍

-
梁書

至魏景初三年 公孫淵誅後 卑彌呼始遣使朝貢 魏以爲親魏王 假金印紫綬 正始中 卑彌死・・・復立卑彌呼宗女臺與爲王 其後復立男王 並受中國爵命 晉安帝時 有倭王賛 賛死立弟彌 彌死立子濟 濟死立子興 興死立弟武 齊建元中 除武持節督倭新羅任那伽羅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鎭東大將軍 高祖即位 進武號征東將軍

-
南史

晉安帝時 有倭王讃遣使朝貢 及宋武帝永初二年 詔曰 倭讃遠誠宜甄 可賜除授 文帝元嘉二年 讃又遣司馬曹達奉表獻方物 讃死弟珍立 遣使貢獻 自稱使持節都督倭百濟新羅任那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安東大將軍倭國王 表求除正 詔除安東將軍倭國王 珍又求除正倭洧等十三人 平西征虜冠軍輔國將軍等號 詔並聽之 二十年 倭國王濟遣使奉献 復以爲安東將軍倭國王 二十八年 加使持節都督倭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安東將軍如故 并除所上二十三人職 濟死世子興遣使貢献 孝武大明六年 詔授興安東將軍倭國王 興死弟武立 自稱使持節都督倭百濟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七國諸軍事安東大將軍倭國王 順帝昇明二年 遣使上表言・・・詔除武使持節 都督倭新羅任那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安東大將軍倭王 齊建元中 除武持節都督倭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鎭東大將軍 梁武帝即位 進武號征東大将軍

-
北史 魏時 譯通中國 三十餘國 皆稱子
漢光武時 遣使入朝 自稱大夫 安帝時 又遣朝貢 謂之俀奴國
魏景初三年 公孫文懿誅後 卑彌呼始遣使朝貢 魏主假金印紫綬 正始中 卑彌呼死・・・復立卑彌呼宗女臺與爲王 其後復立男王 竝受中國爵命 江左歴晉宋齊梁 朝聘不絶

開皇二十年 俀王姓阿毎字多利思比孤 號阿輩雞彌 遣使詣闕

大業三年 其王多利思比孤遣朝貢 使者曰 聞海西菩薩天子重興佛法 故遣朝拜 兼沙門數十人來學佛法 國書曰 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没處天子無恙云云
・・・明年 上遣文林郎裴世淸使倭國・・・既至彼都 其王與世清來貢方物 此後遂絶
-
隋書 魏時 譯通中國 三十餘國 皆自稱王
漢光武時 遣使入朝 自稱大夫 安帝時 又遣使朝貢 謂之俀奴國
有女子名卑彌呼
・・・自魏至于齊梁代與中國相通

開皇二十年 俀王姓阿毎字多利思北孤 號阿輩雞彌 遣使詣闕
大業三年 其王多利思北孤遣使朝貢 使者曰 聞海西菩薩天子重興佛法 故遣朝拜 兼沙門數十人來學佛法 其國書曰 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没處天子無恙云云
・・・明年 上遣文林郎裴清使於俀国・・・
其後清遣人謂其王曰 朝命既達 請即戒塗 於是設宴享以遣清 復令使者隨清來貢方物 此後遂絶
-
舊唐書 世與中國通
貞觀五年 遣使獻方物 太宗矜其道遠 勑所司無令歳貢 又遣新州刺史髙表仁持節往撫之 表仁無綏遠之才 與王子争禮 不宣朝命而還 至二十二年 又附新羅奉表 以通起居
長安三年 其大臣朝臣眞人來貢方物 
開元初 又遣使來朝 因請儒士授經
天寳十二年 又遣使貢
貞元二十年 遣使來朝 留學生橘免勢 學問僧空海
開成四年 又遣使朝貢
新唐書 - 次用明 亦曰目多利思比孤 直隋開皇末 始與中國通
太宗貞觀五年 遣使者入朝・・・遣新州刺史髙仁表往諭 與王爭禮不平 不肯宣天子命而還 久之 更附新羅使者上書
永徽初 其王孝德即位 改元曰白雉 獻虎魄大如斗 碼碯若五升器・・・明年 使者與蝦[虫夷]人偕朝
咸亨元年 遣使賀平高麗
長安元年 其王文武立 改元曰太寳 遣朝臣眞人粟田貢方物
開元初 粟田復朝 請從諸儒授經 詔四門助教趙玄黙即鴻臚寺爲師 獻大幅布爲贄 悉賞物貿書以歸
天寳十二載 朝衡復入朝 上元中 擢左散騎常侍 安南都護 新羅梗海道 更繇明 越州朝貢
建中元年 使者真人興能獻方物
貞元末 其王曰桓武 遣使者朝 其學子橘免勢 浮屠空海願留肄業 歴二十餘年 使者髙階眞人來請免勢等倶還 詔可
通典

光武中元二年 倭奴国奉貢朝賀 使人自稱大夫 倭國之極南界也 安帝永初元年 倭面土國王師升等獻生口
魏明帝景初二年 司馬宣王之平公孫氏也 倭女王始遣大夫詣京都貢獻 魏以爲親魏倭王 假金印紫綬 齊王正始中 卑彌呼死 立其宗女臺與爲王・・・其後復立男王 並受中國爵命 晉武帝太始初 遣使重譯入貢
宋武帝永初二年 倭王讃脩貢職 至曽孫武 順帝昇明二年 遣使上表曰・・・詔除武使持節安東大將軍倭王
隋文帝開皇二十年 倭王姓阿毎 名自多利思比孤 其國號阿輩雞彌 華言天兒也 遣使詣闕 其書曰 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没處天子 無恙云云・・・明年 帝遣文林郎裴清使於倭國・・・其王與淸相見 設宴享以遣 復令使者隨清來貢方物
大唐貞觀五年 遣新州刺史髙仁表持節撫之 浮海數月方至 仁表無綏遠之才 與其王爭禮 不宣朝命而還 由是遂絶
武太后長安二年 遣其大臣朝臣眞人貢方物
(松下見林『異称日本伝』所載)
隋文帝開皇二十年 倭王姓阿毎 名目多利思比孤 其國號阿輩雞彌 華言天兒也 遣使詣闕
(「唐類函」所載)
隋文帝開皇二十年 倭王姓阿毎 名目多利思比孤 其國號阿輩雞彌 華言天兒也
(松下見林『異称日本伝』所載「唐類函」)

隋文帝開皇二十年 倭王姓阿毎 名日多利思比孤 其國號阿輩雞彌 華言天兒也

-
唐會要 世與中國通
貞觀十五年十一月使至 太宗矜其路遠 遣高表仁持節撫之 表仁浮海數月方至・・・表仁無綏遠之才 與王爭禮 不宣朝命而還 由是復絶
永徽五年十二月 遣使獻琥珀瑪瑙・・・王國與新羅接近 新羅素爲高麗 百濟所侵 若有危急 王宜遣兵救之
咸享元年三月 遣使賀平高麗 爾後継來朝貢
大歴十二年 遣大使朝楫寧 副使總達來朝貢
開成四年正月 遣使薛原朝常嗣等來朝貢

長安三年 遣其大臣朝臣眞人來朝貢方物・・・
開元初 又遣使來朝 因請士授經 詔四門助教趙元默就鴻臚教之 乃遺元默闊幅布 以爲束脩之禮 題云白龜元年調布 人亦疑其僞爲題 所得賜賚 盡市史籍 泛海而還 其偏使朝臣仲滿 慕中國之風 因留不去 改姓名爲朝衡 歴仕左補闕 終右常侍 安南都護


6 風俗・風習・衣服

史書名 倭関係記事 日本関係記事
漢書 (注)
如淳曰如墨委面 在帶方東南萬里
-
後漢書 男子皆黥面文身 以其文左右大小別尊卑之差 其男衣皆横幅結束相連 女人被髪屈紒 衣如單被 貫頭而著之 -
『三国志』
魏書
男子無大小皆黥面文身 自古以來 其使詣中國 皆自稱大夫 夏后少康之子封於會稽 斷髪文身以避蛟龍之害 今倭水人好沉没捕魚蛤 文身亦以厭大魚水禽 後稍以爲飾 諸國文身各異 或左或右 或大或小 尊卑有差
其風俗不淫 男子皆露紒 以木緜招頭 其衣横幅 但結束相連 略無縫 婦人被髪屈紒 作衣如單被 穿其中央 貫頭衣之

倭地温暖 冬夏食生菜 皆徒跣 有屋室 父母兄弟臥息異處 以朱丹塗其身體 如中國用粉也 食飲用籩豆 手食 其死 有棺無槨 封土作冢
-
魏略 (『三国志』魏書所引)
魏略曰 其俗不知正歳四節 但計春耕秋収爲年紀
(翰苑所引)
魏略曰 女王之南 又有狗奴國 女男子爲王 其官曰拘右智卑狗 不屬女王也 自帶方至女國万二千餘里 其俗男子皆點而文聞其舊語 自謂太伯之後 昔夏后少康之子封於會稽 断髪文身 以避蛟龍之吾 今倭人亦文身 以厭水害也。
-
廣志 - -
晉書 男子無大小 悉黥面文身 自謂太伯之後・・・昔夏少康之子封於會稽 斷髪文身以避蛟龍之害 今倭人好沉沒取魚 亦文身以厭水禽
其男子衣以横幅 但結束相連 略無縫綴 婦人衣如單被 穿其中央以貫頭 而被髪徒跣
死有棺無椁 封土爲冢
不知正歳四節 但計秋収之時以爲年紀
-
宋書 - -
南齊書 - -
梁書 倭者 自云太白之後 俗皆文身
男女皆露紒 冨貴者以錦繍雜釆爲帽 似中國胡公頭
其死 有棺無槨 封土作冢

俗不知正歳 多壽考 多至八九十 或至百歳
-
南史 男女皆露[上:髟 下:介] 富貴者以錦繍雜綵爲帽 似中國胡公頭
其死 有棺無槨 封土作冢
俗不知正歳 多壽考 或至八九十 或至百歳
-
北史 俗皆文身 自云太伯之後
其服飾 男子衣裙襦 其袖微小 履如屨形 漆其上 繫之脚 人庶多跣足 不得用金銀爲飾 故時衣横幅 結束相連而無縫 頭亦無冠 但垂髪於两耳上 至隋 其王始制冠 以錦綵爲之 以金銀鏤花爲飾 婦人束髪於後 亦衣裙襦 裳皆有[衤麗] 襳竹聚以爲梳 編草爲薦 雜皮爲表 縁以文皮
樂有五弦 琴 笛 男女皆黥臂點面文身 没水捕魚

死者歛以棺槨 親賓就屍歌舞 妻子兄弟以白布制服 貴人三年殯 庶人卜日而瘞 及葬 置屍船上 陸地牽之 或以小輿
-
隋書 其服飾 男子衣裙襦 其袖微小 履如屨形 漆其上 繫之於脚人庶多跣足 不得用金銀爲飾 故時衣横幅 結束相連而無縫 頭亦無冠 但垂髪於两耳上 至隋 其王始制冠 以錦綵爲之以金銀鏤花爲飾 婦人束髪於後 亦衣裙襦 裳皆有[衤巽] [扌韯]竹爲梳 編草爲薦 雜皮爲表 縁以文皮
樂有五弦 琴 笛 男女多黥臂點面文身 没水捕魚
死者斂以棺槨 親賓就屍歌舞 妻子兄弟以白布製服 貴人三年殯於外 庶人卜日而瘞 及葬 置屍舩上 陸地牽之 或以小轝
-
舊唐書 並皆跣足 以幅布蔽其前後 貴人戴錦帽 百姓皆椎髻 無冠帯 婦人衣純色裙 長腰襦 束髪於後 佩銀花 長八寸 左右各數枝 以明貴賤等級 衣服之制頗類新羅 -
新唐書 - 次舒明 次皇極 其俗椎髻 無冠帶 跣以行 幅巾蔽後 貴者冒錦 婦人衣純色裙 長腰襦 結髪于後 至煬帝 賜其民錦綫冠 飾以金玉 文布爲衣 左右佩銀[草冠+白爲] 長八寸 以多少明貴賤
通典 男子皆黥面文身 自謂太伯之後 衣皆横幅結束 相連無縫 女人被髪屈紒 作衣如單被 穿其中央 貫頭而著之 並以丹朱塗其身 如中國之用粉也
其死停喪十餘日 家人哭泣 不進酒食肉 親賓就屍 歌舞爲樂 有棺無椁 封土作冢
樂有五絃 琴 笛
-
唐會要

椎髻 無冠帯 隋煬帝賜之衣冠 今以錦綵爲冠飾 衣服之制 頗類新羅 腰佩金花 長八寸 左右各數枚 以明貴賤等級

-


■ホーム